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

发布日期:2024-03-01 11:26    点击次数:121

  智说2024——(4)

  核心观点

  立足新的形势,以推动供求既保持总量基本平衡,又促进结构高水平动态平衡,并统筹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同向发力、持续发力,实现经济平稳增长、保持国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胡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即“五个必须”,其中,第二个必须是强调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

  把这个规律性认识的着眼点放在国民经济运行层面,表明的是要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就需要在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尽可能实现供需两端的结构性动态平衡,这样既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可以体现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政策导向,目的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必须统筹供需两端实现动态平衡

  经济增长的逻辑是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内在动力牵引,在经济运行中对一国所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从而实现资源要素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产出,其结果体现为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增长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平稳提升。

  但经济增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经济运行环境、技术进步、要素供给约束和经济周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在封闭经济下,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主要靠投资和消费;在开放经济下,经济增长又增加了国际贸易和货币国际化的推动力,如果拉长经济运行周期观察一国的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则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其中,涉及创新、人力资本、市场开放度、制度供给等因素。对大国经济来说,在一个经济周期内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主要还是依赖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的内在驱动力,不断增加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并保持二者基本平衡,从而达到经济增长速度、质量、效率、效益和安全的有机统一。

  在党的十八大之前,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已经由温饱不足转向总体小康,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质的改变,社会需求开始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在这一过程中,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深刻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急剧变化,过去那种依靠粗放式的要素投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研判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九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审时度势地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顺应这样的逻辑,在党的十八大后的五年,党中央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接续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在这个阶段,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是提高整个供给体系质量,着力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破解重大结构性失衡的难题。党的十九大以后,中美摩擦加大,逆经济全球化思潮抬头,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日趋增多,又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巨大冲击,我国发展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再叠加结构性、周期性矛盾交织,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就成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抓手。

  为此,党中央及时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落实到经济运行层面,就是要把实施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加强需求侧管理,深入研究市场变化,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重强调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这是立足新的形势,既以推动供需保持总量基本平衡,又促进结构高水平动态平衡,并统筹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同向发力、持续发力,实现经济平稳增长、保持国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的全新认识。

  着力培育市场竞争新优势充分激发供给和需求潜能

  受近几年一系列外部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国内仍未破解的体制机制障碍的束缚,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一直没有减缓。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艰苦努力,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但也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现实困难。

  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处于下行周期阶段往往又是各种创新潜能爆发的时期。根据熊彼特创新理论,颠覆式破坏最能推动产业组织、企业组织实施变革,这实际上给社会供给端带来凤凰涅槃式的创新机会,大量创新性供给又必然引致新的消费浪潮,推动实现在更高水平上的供需动态平衡,进而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新的上升周期。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新一年前两项重点经济工作,讲的就是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变革,突出的就是一个“新”字。

  在供给端,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300832)、新模式、新动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目前,我国已经具有世界量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加上我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完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新年贺词中提及的C919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神舟家族、“奋斗者”号,以及国货潮牌、国产新手机和蓬勃兴起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这一系列日新月异的创造为塑造新时代我国强大供给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需求端,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各类新型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文体消费以及国货“潮品”等都存在巨大的待开掘空间,也必将形成一大批新的消费增长点。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持续的动力源,也是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只要坚持不懈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使国内大循环既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又不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消费中国依然在这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供需协同发力重在市场、政策、预期三方面下功夫

  统筹供需协同发力既涉及经济运行,又涉及经济体制,只有继续推进全方位改革开放,切实破除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充分激发供需两端要素配置的活力。这重点要在统一市场、政策激励、稳定预期上下足功夫。

  一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坚决消除各类保护主义羁绊,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让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管理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充分流动中发挥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的均衡作用。

  二是强化政策激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尤其要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放大政策组合效应,确保各类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三是切实稳定市场预期。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信心比黄金可贵。人心齐泰山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各方面要注意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质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特别要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政策不打架、措施快落实、问题敢解决,才能稳住预期。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资讯



Powered by 股票加杠杆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站群 © 2013-2021 365建站器 版权所有